第五章-《谋三国》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五章

    1.  诸葛治蜀

    公元222年,刘备在猇亭大败,逃到白帝城后,忧愤成疾一病不起。第二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

    永安托孤将蜀国政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刘备为领导人,第二个阶段以诸葛亮为核心领导人。诸葛亮赶到永安后,刘备躺在病榻上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说,先生您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可以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的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您辅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请您自行其是。诸葛亮当时泪流满面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就是说,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忠贞不贰地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刘备又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关于永安托孤,历史上向来有不同的看法。陈寿便认为刘备完全信赖诸葛亮,这种境界是古今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也有人质疑说,刘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出自真心,刘备对诸葛亮心怀猜忌,但又不得不托孤于他,于是说出这样的话,把诸葛亮逼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不得不至死效忠。到底是君臣信任的典范,还是厚黑学的先例,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况“君可自取”到底是指让诸葛亮自代帝位,还是说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别的儿子中另选一个作为皇帝,都是一个需要斟酌的悬案。真相依然存在于历史的深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到成都。五月,17岁的刘禅即位,史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刘禅登基后,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准许他开府治事。由于蜀汉的地盘基本上以益州为主,所以让诸葛亮领益州牧,就是将全国行政权授予他。所谓开府就是由诸葛亮建立自己的一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相权。此外,刘禅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由诸葛亮,刘禅只负责祭祀天地和先人。

    这样一来,蜀国的所有军国大事都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只做名义上的国家首脑,蜀汉政权便进入了一个以诸葛亮为首的新的时期,诸葛亮将要继续刘备未走完的路。然而这条路注定山高水长,步步艰辛。夷陵大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定。

    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和东吴的联盟。他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经过谈判,孙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与蜀汉结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来往不断。减轻了东顾之忧,诸葛亮得以集中精力整顿内政。

    蜀汉政权很特别,它像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由三股力量组成。第一股力量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是蜀汉的最高阶层,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第二股力量是刘璋留下的人,比如李严等,这股力量居于蜀汉政权的中层;第三股力量是益州土生土长的官员和本地豪族,这股力量处于政权的底层。

    这三股力量形成的政权结构当然不会安定,尤其下两层是不服气的。刘备兵败病死白帝城,现在由一个丞相来代行君权,各个阶层都各怀心思,眼睁睁地盯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有采取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用公平公正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能让不同阶层的人心服口服。

    所以在内政上,诸葛亮把严明法纪、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他主持制定了名为《蜀科》的法典和“训励臣子”的八条、七戒、六恐和五惧。在执法的过程中,诸葛亮做到公正公平,不论亲疏,有罪必罚。虽然法律近乎严苛,却不为人嫉恨。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犯法,被处以重刑,然而陈寿仍然称赞诸葛亮法纪严明;中都护署府事李严和长水校尉廖立违法乱纪被罢官流放,他们两人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仍然为之痛哭流涕。有人说,诸葛亮的法律太严厉,而刘璋善于以恩惠收买人心,让百姓怀念。诸葛亮针锋相对地说,治世当以大德,不以小惠。

    在治军方面,诸葛亮同样注重部队的法纪严明,他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使部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在诸葛亮的调教下,蜀军以弱抗强,在崇山峻岭之中来去自如,“进退如风”,高度的机动力使蜀军屡屡掌握战役的主动权。

    此外,诸葛亮还精于创作发明新式武器。《三国志》中又写道:诸葛亮总揽军政,“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发明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支箭的弓箭)、甬袖铠帽(强弩都射不穿的铠甲)、木牛流马(其实木牛是有前辕的小车,流马类似后世的独轮车,不是演义中的永动机)。蜀军的战斗力很强,与各种新式武器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深通兵法,他推演兵法,作了八阵图。由于演义的夸张和后世附会,八阵图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八阵图就是古代作战时用来隐蔽士兵、阻碍敌军的防御工事或军事阵法。由于蜀国多山,军队习惯在山林中作战,一旦北上中原,就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诸葛亮将《孙子兵法》中的八阵加以变化,做成了“八阵图”。八阵图纵横各八行,以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指挥军队,可以变化许多阵法。蜀国灭亡后,晋武帝还命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袁准称诸葛亮行军“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

    经过诸葛亮的大力整治,蜀汉出现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局面。

    刘备东征失败后,蜀汉的南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杀死太守投靠了东吴,并煽动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反叛了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就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南中遭逢大乱后,由于刘备才亡,后主幼弱,诸葛亮暂时隐忍未发,做好备农植谷、闭关息民、稳定内政等工作。待得吴蜀联盟恢复,内部政局稳定,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诸葛亮就在公元225年,兵分三路,进军南中。

    诸葛亮南征时,参军马谡为之送行,并建议诸葛亮:“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恶,早已心怀不满,他们今天被打败,明天还会反叛,将来您一旦北伐强敌,这些人都将是不安分子。如果将他们赶尽杀绝,既不仁慈,又无法在一时半会儿做到。因此,希望您这次出兵能使他们心服口服,这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部队一到南中,就顺利斩杀了雍闿、高定,但孟获带领余部继续对抗诸葛亮。孟获在南中很有名望,诸葛亮便决定让他从心里归顺自己。他生擒孟获后,就带着他观看自己的军营。孟获看后不以为然,笑着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因此兵败被抓,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只要您放我回去,我肯定能报仇。”诸葛亮也笑了,当即释放了孟获。

    就这样,孟获接连和蜀军打了七回,回回被诸葛亮活捉。第七次,诸葛亮又准备放了孟获,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从五月渡泸,到七月孟获投降,前后两个月的时间,诸葛亮便顺利地平定了南方。在离开南中的时候,诸葛亮没有留下一兵一卒,而是由当地人治理当地。大家问起原因,诸葛亮解释道:“如果留下我们的人治理,就必须留兵,那么粮草就成了负担,不可;如果留官不留兵,他们必定会忌惮我们的官员,很有可能会作乱,也不可。因此,我不留兵不运粮,双方便可相安无事。”

    为了改变南中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中后来发展成为蜀汉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来源。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

    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都很稳定。直到现在,南中少数民族依然对诸葛亮感念不已,还去庙里拜祭诸葛亮。

    平定南方叛乱后,诸葛亮便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时机,大举北伐,以图大业。

    历史上,与诸葛亮能力相当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唯有诸葛亮能够高居于历史神圣的巅峰,成为超凡入圣的典范,接受人们的千古膜拜,其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他将匡世济民的理想贯彻始终。

    当初和诸葛亮怀抱同样理想的人,在黑暗动荡的历史潮流中纷纷舍弃初衷。首倡起义的曹操成了“乱臣贼子”。孙权忽而与蜀汉联盟,忽而与曹魏亲善,为保一己利益早已不惜大义。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不是得意忘形大建豪宅,就是意气行事破坏大计。唯有诸葛亮始终坚守着安邦定国、匡世济民的理想,从隆中的三分对,到坚持吴蜀联盟,再到后来安定蜀国,屡屡北伐,他始终知难而进,步步为营,不弃不舍地向自己的理想努力,从来不曾放弃。

    2.  痛斩马谡

    练好内功、平定南方之后,诸葛亮就开始了北向伐魏大业。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道堪称千古奇文的《出师表》,表达了统一天下、恢复汉朝的愿望,随后便率部前往汉中。

    此次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地是陇右,陇右远离汉中,在中国战争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人种彪悍,马匹强壮。战国时,秦国骑兵的战马有五分之一出自陇右,秦帝国正是有了陇右骑兵,才能轻松向西拓展领地;西楚霸王项羽得到精锐的陇右骑兵,创下了三万人马杀退几十万汉军联军的奇迹;汉帝国从这里出征西域,征服国家无数。

    掌握陇右,在冷兵器时代,就代表掌握了强大的战斗力。不过,诸葛亮没有将矛头直指陇右,他先派赵云、邓芝为疑兵,虚张声势要从斜谷攻打长安。魏国果然中计,调派大将军曹真率兵进驻郿县,以拒蜀军。将魏国部队调开后,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出了祁山。

    魏国只知道蜀国有个刘备,自从刘备去世后,就认为蜀汉无人,不甚提防,所以关陇一带兵力薄弱,防范不严。诸葛亮的十万精锐部队像下山的猛虎一样,气势逼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魏国上下惊动,这才明白诸葛亮的真实意图,火速派出名震天下的大将张郃直扑陇右。当时曹魏的皇帝曹睿自己也移驾长安,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拼命态势。

    诸葛亮来到陇西城下,陇西坚守不降,太守在楼上喊话:“你们如果能够阻住援军,断绝陇道一个月,那么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这里。否则,别看你们来势汹汹,最终也只能劳民伤财,前功尽弃。”陇西太守的话点明了此战的关键,城墙坚固,攻不得开,唯一的方法就是截住魏国援军,断绝陇西粮道。街亭是魏军增援的必经之路,将要在这里展开的蜀魏第一场遭遇战就成为决定胜负的一战。

    同样,选择谁来对决张郃,便成为重中之重的选择。当时,大家都认为应该派魏延或吴懿这样有经验的大将出战街亭。魏延是刘备看好的战将,吴懿是当时的国舅,但诸葛亮排除众议,选择了马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兄弟五人个个都是人才,马良与诸葛亮私交极好,他阵亡后,诸葛亮对马谡也非常照顾。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气过人,熟读兵书,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是器重,常常把他叫过来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马谡对事物确实有过人的见解,比如诸葛亮征南中的时候,马谡就建议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三国时对将领的破格提拔屡见不鲜,所以大家虽然对马谡守街亭有异议,也只好保留在心里了。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街亭虽小,却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去街亭,蜀军必败,还指示他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要把大军驻扎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将王平提出反对意见:“山上远离水源,如果魏军将山围住,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我军就会不战而败。”王平是从军中摸爬滚打长大的,人非常有悟性,却不识字。马谡自恃熟读兵书,没将文盲王平的话放在心中。他踌躇满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都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劝也无济于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将大军带到山上。

    张郃率五万部队来到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又见四处起火,不战自乱。张郃趁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见街亭失守,知道闯了大祸,都不敢回去见诸葛亮,连夜逃回成都。

    听说街亭失守,诸葛亮顿时就颓然了:失去这么个屏障和前锋部队,自己已经不是张郃五万精兵的对手,而魏国的援军正在源源不绝地赶来。无奈之下,他只好迁了陇西城附近一千多户百姓退回了汉中。

    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第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刘备去世后,魏国对蜀汉疏于防守,陇右一带没有战备,诸葛亮出祁山,曹魏举国震惊,三郡不战而降就是证据。就连魏国陇西太守都认为,如果一个月内援军不来,用不着诸葛亮来打,城内人饿也饿死了。遗憾的是,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胜利却与蜀汉擦身而过。此后,更是渐行渐远。

    诸葛亮兵败之后,不战而降的三个郡又回到了魏国的手里,只有一个参军姜维投降了诸葛亮。经此之战后,魏国惊异地发现,他们向来轻视的蜀汉居然还有如此大的野心和能量,从此便派大将军曹真常驻长安,专门对付西蜀部队。曹真认为诸葛亮此次受挫于祁山,下次必定会从散关攻打陈仓,于是命令将军郝昭进驻陈仓。从此,雍凉从软豆腐变成了硬骨头,诸葛亮的后几次北伐都被硬生生地挡了回来。

    胜利曾经离诸葛亮如此之近,却飘忽远去,缥缈难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错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

    回到成都,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马谡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说:“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求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的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完信后,老泪纵横,要斩杀自己向来器重的将领,确实让人心痛难忍,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的心,统一天下的宏愿就更难实现了。于是他强忍悲痛,答应将马谡的儿子收为义子,让马谡放心,而后斩杀了马谡。

    杀马谡之后,诸葛亮又上书朝廷,要求处分自己,刘禅便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但是依然行丞相事。诸葛亮又上了一道《街亭自贬疏》,其实就是检讨书。在疏中,诸葛亮承担了全部责任,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用人错误。此外,他还建立了问责制度,规定以后但凡打了败仗,主帅都要承担领导责任。以后数次北伐,诸葛亮都亲临前线,坐镇指挥。可见诸葛亮不是走过场,他是切切实实地认错、改错。从这一点来说,他和曹操都做得非常好。

    在这次战争中,王平能够始终坚持正确意见,并在战乱中将自己的一支人马完好地带了回来,成为唯一没有受处分,反而受到奖励的将领。

    马谡被杀之后,蒋琬到了汉中,蒋琬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天下还没有安定,现在正是用人才的时候,把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杀了,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又一次痛心地泪流满面:“四海分裂,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现在天下大乱,四海分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废弃军法,我们又凭借什么去战胜敌人呢?

    杀马谡绝不是诸葛亮的本意。马谡既是人才,又有威望,马谡被斩的时候,十万将士为之流泪。然而诸葛亮为了大局,为了蜀汉的安定团结,不得不严格地实施依法治国,不得不杀掉自己的爱将。

    马谡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头头是道,然而一旦真的打起仗来,就不灵了。街亭一战,全军覆没,马谡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固然是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然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打起仗来不从实际出发,将书本上个别教条生吞活剥,乱用一气。

    在运用书本知识的时候,必须随时注意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行动方针。兵法上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定具体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只能借鉴,不能生搬硬套。马谡却将实际情况和书本知识割裂开来,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死抱住这两句话不放,结果势如破竹变成四面受敌,把士兵置之死地成了把士兵引向绝境,从而导致街亭失守、自己被斩的悲剧。

    3.  北伐战争

    马谡死了,诸葛亮擦干了眼泪,继续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同年十二月,魏国与吴国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都派到东边,关中兵力薄弱,诸葛亮趁此机会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然而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国守将郝昭也作足准备,诸葛亮率军攻而不克,便派遣郝昭的同乡靳祥到城下劝降,被郝昭拒绝。诸葛亮思量自己的士兵有数万人,陈仓守军只有一千多人,再加上魏国援军需要些时日才能来到,便决定实施强攻。

    他用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子连着石磨砸击冲车,云梯和冲车都被烧毁击坏。诸葛亮又构筑了百尺高的井栏,也就是木楼,让士兵登上木楼向城中射箭,以掩护以土填壕、直接攀城的士兵,然而魏军在城内又构筑了一层城墙,这次攻击又失败了。诸葛亮又命人挖地道进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向挖掘地道,堵住蜀军。

    双方输攻墨守,你来我往,昼夜相拒,不觉间二十多天已经过去,诸葛亮军粮告罄,不得不引兵退去。魏将王双见诸葛退兵,就率骑兵追击。诸葛亮攻不了城却不代表作战能力弱,回转身来与王双交战,轻轻松松就打败了魏军,杀了王双。此时,魏将援军还在路上,没有抵达陈仓。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次为了巩固汉中,开拓疆域,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第一次北伐降蜀、街亭之战后又被魏军收复的武都和阴平两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派兵前来救援,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到建威阻击,郭淮被迫撤退。武都、阴平两郡回到蜀军手中,诸葛亮留兵驻守,自己回到汉中。

    这次北伐取得了胜利,刘禅就下诏书,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地位。

    武都、阴平被蜀军所占,魏明帝曹睿自然不情愿,公元230年,他决定兴师伐蜀。当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大司马曹真率主力从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从荆州出西城合攻汉中。诸葛亮也不示弱,他自率部队到城固、赤坂,令骠骑将军李严率两万增援汉中,又派镇北将军魏延和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出祁山、入羌中,联合羌人扰乱魏军后方,以牵制魏军。在阳溪,蜀军和魏军遭遇,蜀军击败魏将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将继续进军,途中大雨连降三十多天,山洪四起,道路阻绝,兵士伤亡严重,辎重大量耗损。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就向魏明帝上书,建议他不要强进,知难而退,以图再举。魏明帝听取了意见,九月下诏诸军还师,伐蜀之役就此中止。

    公元231年二月,经过两年的准备,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以往蜀军总是困于军粮不济,这次诸葛亮用木牛来运输军粮,作好了与魏军长期作战的准备。

    魏明帝派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防御蜀军。司马懿就让部将费曜、戴陵率四千人守上邽,自己率领主力援救祁山。诸葛亮一面分兵继续攻打祁山,一面亲自率领主力攻击司马懿。郭淮和费曜率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趁势收割了当地的熟麦,作为军粮。司马懿据险防守,任凭蜀军如何挑战,都不出战,诸葛亮只好退兵。司马懿又像影子般尾随至卤城,却依山筑营,只与蜀军相峙,决不出击。五月,魏军诸将耐不住性子,请求出击,司马懿无奈,只好命张郃包围祁山的蜀军,却未能攻克。司马懿自己率部攻打诸葛亮,被诸葛亮派遣的魏延等部击破。蜀军大破魏军,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张,司马懿急忙退回营垒。

    六月,诸葛亮命李严向前线运输军粮,此时连天大雨,山路垮塌,运输军粮非常困难,李严便写信向诸葛亮说明情况。诸葛亮见军粮不济,只好撤军。司马懿又派遣张郃追击,追到木门,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弓箭齐发,终于将张郃这个心腹之患射杀,诸葛亮回师汉中。

    第四次撤军又是因为军粮运输困难,诸葛亮便在斜谷口设置粮站,进行备战。公元234年二月,沉寂了三年的关陇再起硝烟,诸葛亮率十万军队进行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同时派出使者入吴请求孙权同时出兵,以求东西策应。诸葛亮本人一反从祁山进兵的老套路,入斜谷出陇东。

    四月,诸葛亮到郿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兵渡过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蜀军。诸葛亮进入五丈原,司马懿派遣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在五丈原对峙。诸葛亮担心军粮运输困难再一次拖后腿,便分兵屯田,作好了长久屯驻的准备。

    五月,孙权配合诸葛亮的攻势,率领十万大军亲征合肥,同时又命陆逊、诸葛瑾率兵攻击襄阳,孙韶、张承攻击广陵、淮阳。魏明帝曹睿派秦朗率两万人援助司马懿,自己亲率主力阻击吴军。吴军到长江以北后,水土不服影响了战斗力,七月就匆匆退兵。

    八月,司马懿遵照魏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反正就是坚决不理睬、不出战。不知不觉间,一百多天过去了,来的时候还是夏天,现在秋天的凉意已经渐渐逼近,长期的操劳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无奈,诸葛亮只好让人给司马懿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相比之下,司马懿这边就轻松多了,他仿佛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体验荒野生活的。这天,正当他悠闲地欣赏江边秋色的时候,魏**营里来了一位蜀汉的使者,声称诸葛亮有礼物送来。司马懿就客客气气地把他请进了大帐,打开礼盒一看,是一件颜色鲜艳的女子的服装。司马懿大笑道:“早就听说蜀锦精美无比,百闻不如一见,不过,这件衣服内人穿可能有点儿大了。”蜀汉的使者冷冷地答道:“错了,这不是给尊夫人的,是给都督您的。我家丞相说,您既为魏国大将,不思一决雌雄,却躲在营里和女人有什么区别。您如果还有点儿男子汉的气魄,就早点儿出来决个胜负!”

    司马懿听完这话,气得满脸通红,将使者打发走之后,就召集众将说:“蜀汉的人欺人太甚,我这就上表陛下,请他取消坚守的圣旨,说什么也要和诸葛亮决一死战!”收到求战的表章,曹睿却糊涂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何必巴巴地特地来请旨呢?辛毗却笑了:“您是不懂仲达啊,他根本就不想现在出战,就等着您下一道诏书来应付那些求战的部下。”曹睿恍然大悟,便派辛毗带着杖节来给司马懿当军师。

    以后,只要诸葛亮来挑战,司马懿就作势带兵出战,辛毗则持着杖节拦在营帐门口,司马懿便不出兵。姜维听说后,就来向诸葛亮说:“辛毗带着杖节来了,敌人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当然清楚魏人演的是什么戏,于是叹了口气说:“司马懿根本就不想打,所以才会千里请战,以此堵住三军之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若真的能打赢我们,就不会回去请战了。”

    诸葛亮能洞察司马懿的诡计,却无法迫使其就范,只好再次派使者前去打听消息,司马懿依然一团笑容,好酒好菜地招待使者,只字不提军政大事,只是关切地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说:“丞相每日为公事操劳,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凡是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吃的也很少。”司马懿一听,点头赞许:“真是令人感动。”使者一走,他就对自己人摇头说:“诸葛亮这么操劳,命不会久了。”

    当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后主刘禅便派尚书仆射李福探望诸葛亮的病情,几天后,李福去而复返,这时诸葛亮的病情已经恶化。他知道李福此来的意思,便说:“我死之后,军政大事可交给蒋琬,蒋琬之后,可交给费祎。”李福又问,那费祎之后呢?诸葛亮默默无语,不再回答。

    五丈原莽莽苍苍,秦川连绵不绝,秋风携带着凉意在原野上呜咽而过,诸葛亮知道他将要在这里告别人世。从27岁那年跟随刘备离开隆中,又一个二十七年就这样过去了。半生殚精竭虑、戎马倥偬却未曾分得半壁江山,诸葛亮纵然愿意不惜以风烛残年病弱之躯,承受鞍马劳顿之苦,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奈何上天却不给他时间了。秋色萧索,秋声萧瑟,诸葛亮在无尽的遗憾中离开了人世,终年54岁,历时七年的诸葛亮伐魏之战至此结束。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在杨仪的带领下有序撤退。司马懿接到报告立马就生猛了,即刻率兵追击,姜维命令蜀军回头作出决战的架势,司马懿以为这是蜀军使的诱敌之计,不敢放肆,遂挥退部下。蜀军撤后,他仔细地查看了诸葛亮留下的营垒,忍不住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有什么样的溢美之词能比得上来自敌人的称赞呢?!

    蜀国的国力与魏国相差数倍,根本无法与魏国抗衡。何况蜀国又占有险要地形,易守难攻,蜀国何不守住地盘,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呢?这是很多人不解的问题,还有人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谋略。事实上,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并非与魏国决战,而是得到民风彪悍、多出战马的西凉。

    诸葛亮认识到荆州不可复得,益州不足以制天下,而一旦控制雍凉,既能够斩断魏国右臂,又可积蓄自身力量,困扰诸葛亮的兵员、粮运甚至人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背后还没有一个随时会背弃盟约的东吴,从而就可以从全局上实现对《隆中对》的修正,一步步实现恢复汉朝的大业。

    整个北伐就是以雍凉为战略目标,围绕关陇地区而战。回看北伐,第一次如果街亭不丢,诸葛亮就可以实现对关中的缓图;第二次李严粮草得运,就可以凭借战后优势挫败司马懿;最后一次跨渭河登北原成功,就可以动摇魏国的西方利益。每一次皆有胜的可能,但每一次诸葛亮都与胜利失之交臂,最后饮恨渭水。或许成功除了依赖自身努力外,还需要上天的成全。

    客观形势不利于自己,对手又过于强悍,使得诸葛亮的北伐之举只开花不结果。然而诸葛亮人格的伟大之处,就体现在他勇于向命运挑战,决不向困难和绝望低头,只要一息尚存,就努力不停,进取不止,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拥有的是完美的人生征途,而人们热爱他、敬仰他,既是出于对他匡世济民的理想的赞赏,睿智卓越的办事能力的钦佩,更是对他知难而进、进取不止的人格力量的敬慕。

    4.  无力回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