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 官吏并举-《南明大丈夫》
第(1/3)页
高义欢心中清楚,东吁国已经被孙可望控制,可是孙可望居然上书给了他一个借口,东吁王也上奏表示是误会,高义欢便也就装起了糊涂。
中南半岛肥沃,确实令高义欢垂涎欲滴,不过他现在却没有那么好的胃口,关外需要人口,云贵也需要人口,西北更需要人口,魏国内部没有扩张的动力。
中国地大物博,王朝初期,人口减少,人均资源太丰富,最适合的政策是道家学说的修养生息,让民间恢复元气,恢复生气。
东南亚气候炎热,魏军并不适应,况且要击败孙可望并不容易,届时耗费巨万,击败周军,国内又没有准备好占据此地,无法从中获利,反而需要耗费钱粮维持,就只能像永乐年间占据安南一样。
此时魏国并未准备好,所以高义欢就坡下驴,叫停了干涉东吁的准备。
不过他并未承认孙可望的说辞,而是派出一名官员前往调查,至于调查需要多久,就看高义欢觉得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
孙可望刚占据东吁,还没消化,也不想和魏军开战。
这样一来,两方便形成了默契,高义欢装作不知道,孙可望掌握东吁傀儡政权,继续给高义欢进贡称臣。
在处理完此事后,高义欢开始着手恢复民生,首先除了东南外,近期不再主动发起战争,减少朝廷开支,节省下来的银钱,用于鼓励生育,并对移民提供免税政策。
地方上,高义欢开始推行,修养生息的策略,而内政方面,则将翰林院,改为帝国政治大学,国子监改为帝国事务大学。
翰林院原来是朝廷养才储望之所,科举考试后,朝廷会选一小部分进士,进入翰林院,让他们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了解官场,懂得处理政务,然后再委任实职。
这算是一种官员的培养制度,不过大不分进士却没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就被任命了官职。
科举考试主要考的儒家经典,进士并没有做官的经验,也不懂一些事务该怎么处理,所以高义欢决定将翰林院改为帝国政治大学,将每年科举考中的进士,全部放入其中,培养三年后,再任命官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