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为了谋取更大利益,几家人借着柴祯没到的机会,很是道貌岸然的把永军的先头部队放在海边空置,却不想,叫柴家天上掉馅饼,凭空捡了个大便宜。 加之。永国不用像庐国那样把自己整个都陷入波罗王朝,他们完全可以抽掉更多的力量配合齐军的东路部队进攻色那王国,甚至是更靠内陆的帕拉、昌德拉斯等国。 是以,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指的就是这个。 五千人的永军【柴祯带来了两千人】忽的进入了色那战场,给彼处的齐军带来的极大帮助。至少在色那的东北部,也就是恒河北岸地区,极大的扭转如今齐军在此处的被动形势,并沿着恒河快速向西北方向推进,趁其不备,很是歼灭了一部分天竺土著军的有生力量,占领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区在内的大片恒河北岸地区。这是色那的富庶地带,掳掠人口、物资、金银及各类珍玩,打击北天竺联军的士气,动摇其抵抗意志,一气呵成。 是的,北天竺联军。 在北天竺东岸的色那王国与西岸的索兰基王国同时被陆齐水军攻打之后,在原伽色尼王国所在区域的陆齐军也在纷纷聚集和调遣的时候,北天竺各国如何还不知道是怎的一回事? 他们自然也‘团结’了起来,虽然这么说会有辱于‘团结’这个词汇。 以北天竺实力最强的昌德拉王国和乔汉王国为首,库斯达尔、托马拉、帕拉瓦拉、且迪、卡拉丘里、帕拉,当然还有两个当事人——色那和索兰基,是全都统一在一面旗帜下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北天竺各国的心就一齐了,更不是说北天竺各国的力量就都拧成一股绳了,顶多是彼此间放弃了纷争,比如索兰基与塔尔人。 塔尔人位于索兰基与乔汉王国之间,那是一片浩瀚的沙漠,是两国的天然分割线。塔尔人就是塔尔沙漠的土著居民,人口虽不多,但很彪悍。 他们在南北两个进攻【劫掠】方向中选择了更弱一些的索兰基。 现在,塔尔人固然不会趁机攻打索兰基了,可要说他们会去帮助索兰基,那就是笑话了。 当然,索兰基与色那王国还是受到了一些联盟的支持的,只是这点力量对比起整个北天竺各王国团结起来这面大旗,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弃开索兰基的问题不说,色那处真正的问题是,陆齐军投入进来的力量还是太少的缘故。 进攻北天竺,主力是位于霍国境内集结【阿富汗】的陆上兵力。若是以海路在北天竺两边大打出手的话,那耗费会让金陵的内阁大臣们头疼不已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