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升官-《汉家日月》
第(1/3)页
崇祯九年九月十五日,清兵尽数出边,这场浩劫中,大明损失惨重。
随着消息的确认,大明庙堂里的衮衮诸公,人人额手庆幸,天下终于太平了也!
此次清军入关,整个大明一片万马齐喑,唯独蓟州出了亮点,其蓟州中协、东协先后飞马捷报,报告地方明军给与进犯的清兵以较大的杀伤!事后经严格查验,军功均为属实,此乃大明官场前所未有的事情。
腐败虚假乃大明官场“正大光明的王道”,偏偏这两次的捷报竟是没有一点虚假,这让人人麻木不仁的朝廷高官震惊,连崇祯帝也是拍案惊喜,连连叹息朝廷在蓟州每年巨额的军费投入终究不是白扔到水里,到此还听个响儿了。
崇祯九年九月二十日,由于此次兵部尚书张凤翼临敌怯战,每天服药,畏罪自杀成功。但最后还是被朝廷沦为大辟之罪。而崇祯帝急需一位有才能,有魄力的兵部尚书统筹全局,他环顾廷臣,却是无有可用者,尽是平时空口滔滔有千言,临事缩头当乌龟者,便起用丁忧的杨嗣昌即任。
话说当年杨嗣昌临时被朝中大臣踢去山西当替死鬼,曾任宣大总督。杨嗣昌此人圆滑无比,论起当官比起他那方正迂腐的传统文人老爹强的太多。
在天启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与朝中东林党人矛盾日益尖锐,那时候杨嗣昌为躲避政斗漩涡,就称病挂冠,隐居家乡。那次他去了山西后,说运气说好也好,不好也不好,当年他的老爹杨鹤卒,他就急流勇退,甩掉那不可收拾的烂摊子就跑回乡下丁忧了。
但是作为官场达人,这杨嗣昌也不是没有实力的,他心思沉静,思维捷达,对着天下大势冷眼旁观,有着自己的一番判断。
杨嗣昌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明朝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崇祯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
杨嗣昌对明朝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所以他的政治主张是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而后杨嗣昌对于他一向咬牙痛恨的农民军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
而崇祯帝呢,在他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那时候就赞叹杨嗣昌的才能,不然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因为被推到陕西三边总督任上去顶缸,因为招抚流寇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何来的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
因此,杨嗣昌给与崇祯是一股惊艳的感觉,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如此,一派的君臣相知的和睦,也造成了杨嗣昌“炙手可热”的现象,这老杨想不发达都难!
此次清兵入关,原宣大总督梁廷栋与故兵部尚书张凤翼落得同一个下场,于是崇祯帝同时诏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备边。
卢象升要求陛辞,和崇祯帝面谈治国之策,没有获得同意。
原因就是卢象升此人忠勇刚烈,一向的死硬派,虽然崇祯帝知道卢象升为大明不可多得的忠臣和人才,也是很受重用。不过每次见面,卢象升的那倔强死硬作风,老是顶着崇祯的治国方略反着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是忤逆么?给崇祯帝每每带来恶劣的心情。
所以,人和人不能比,论起做官,卢象升对杨嗣昌是望尘莫及。
崇祯九年九月底,经过多番的扯皮争议,兵部关于此次清兵的入寇,各方人员的升赏处罚决定终于下来。
此时内阁首辅为温体仁,吏部尚书为谢升,户部尚书为侯徇,在皇上的关注下,内阁首辅的严切下,兵部是以前所未闻的速度查核明实。
其中蓟州兵备崔源之荣升延绥巡抚,这个老崔当即屁颠屁颠的走马上任。永平兵备刘景耀擢升山东巡抚,可是这个刘景耀竟然上书朝廷推辞不就,文书里慷慨激昂,其中大意就是:我老刘杀敌报国乃本分耳!区区小功,不值一提!在永平兵备道这个位置,我是再合适不过了,我老刘还能好好的干几年,以取得更大的成绩来报效君王,报效国家!
大明这个官场,人人一门心思的往上爬,还有升官不想去的?要知道巡抚可是一省的封疆大吏,在地方里,除了上头时有时无的临时总督派遣,这完全就是天老大,巡抚老二,可谓地地道道的土皇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