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大周王朝-《唐朝那些事儿》


    第(1/3)页

    这么一看,问题就严重了,这两个人既是外戚,又有兵权,功劳既高,能力又强,又要靠什么来对他们进行约束呢?

    对于这个问题,柴荣早在生病前就已经有很清醒的认识了,特别是对于年纪要大于他的李重进,更让柴荣感到不安。所以自柴荣即位起,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打压,通过扶持殿前军的手段,来对身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加以制衡。而在柴荣夺得南唐江北十四州后,又将李重进留在了扬州,使他远离了当时的政治中心,似乎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样又造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张永德在国内的地位又因此而大幅上升。

    张永德在柴荣死前任殿前都点检,这一官名是从后唐年间大内都点检那里衍化过来的。高平之战后,柴荣甄选天下勇士,编为殿前诸班,都点检有巡视检阅之意,以此为名似乎能更贴切一些,所以在柴荣二次南征回京后,就将张永德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另将赵匡胤升为殿前都指挥使。但这只不过是改了个名字,其实两个人在殿前军中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

    张永德年纪要比柴荣小上几岁,所以柴荣对他的猜忌之心要远远弱于李重进,甚至还通过提高张永德在军中的地位来对李重进加以制衡。然而到了柴荣病重期间,却猛然发现,以张永德在军中的功劳、能力和地位,一旦自己死后,是没有人能控制住他的,所以急忙将罢了张永德的军职,转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来接过张永德的位置。

    史载柴荣在北伐契丹的回师途中,某日处理公文,忽然在案牍中翻出一块小牌,上面写着“点检作”这三个字。柴荣看完一惊,认为是上天给他的警示。意思是说殿前都点检要作天子,所以柴荣赶紧把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罢落下去,换成赵匡胤担任这一职务。

    这段记载是否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现在没有办法去证实。但即便是没有这个事情,柴荣对张永德这种处理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张永德作乱的先天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把他拿掉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这么一来,却给赵匡胤最终的黄袍加身。创造出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种种迹象表明,早在赵匡胤开始担任殿前都虞候时起,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显示出有不甘于久居人下的远大志向。

    赵匡胤是将门虎子,自幼就对武学有一种天生的偏爱,而对于文化知识却兴趣了然,家里把他送进了私塾,他也不好好上课,经常逃学出去喝酒、赌博、打架,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

    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重武轻文。家里面见他这个样子,也不以为意,简单地批评两句,也就随他去了。这就造成在赵匡胤的成长过程中严重偏科,论起武功深不可测,若论文化则是一塌糊涂。

    赵匡胤这种学习态度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因为乱世学文用处不大,倒不如练出一身好武艺,将来也能为自己谋得一个好前程。赵匡胤年纪轻轻就当了大官,属于典型的成功人士。而且也是凭真本事上去的,并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才谋得的高位,这就给当时全天下不爱学习的孩子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可是自从赵匡胤当上殿前都虞候之后。他又突然间感觉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实在是太过贫乏,所以便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影响下,转而开始发愤读书,恶补文化课程。

    赵匡胤在攻打南唐期间,身边带了数千卷书,以便随时阅读。柴荣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卿为将帅,应以治戎装、磨刀剑为正事,怎么读起书来了?”

    赵匡胤则回答说道:“臣本是个粗人,读书不多,自从担任要职以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只好读几本书,给自己充充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他肯上进,柴荣只会觉得高兴,表扬还来不及呢!当然不可能去责怪。
    第(1/3)页